髖關節在哪 ?

位於股骨的**大圓骨與骨盆髖臼(凹槽)**間的關節

Untitled

髖關節的骨頭構造

髂骨、坐骨、恥骨、髖臼,骨盆後方則由楔型骿骨與兩塊無名骨組成骶髂關節

Untitled

  1. 髂骨 : 無名骨上方的翼狀部分,髂嵴為在髂骨上緣長型可觸摸到的突起,治療師通常透過此部位的兩側高度來判斷骨盆的對稱性與前後傾。髂窩位在髂骨前表面的光滑凹陷處,為髂肌近端附著點,每一髂骨的關節表面與骶骨形成骶髂關節。
  2. 坐骨 : 位於無名骨後下方,四條國 旁肌中有三條肌肉的近端附著點在坐骨後下方,此處凸起稱為坐骨粗隆。坐著時通常就是在坐骨粗隆上
  3. 恥骨 : 由兩個部分組成 : 上恥骨枝與下恥骨枝聯合形成恥骨嵴。兩個無名骨的恥骨嵴接合處稱為恥骨聯合,這個較少動的關節成了骨盆的前環。恥骨枝與坐骨所形成的大圓形開口稱為閉孔
  4. 髖臼 : 深且杯狀結構,在髖關節當中包圍著股骨頭,連結著股骨與骨盆。表面上為月狀面,覆蓋著相當厚度的關節軟骨,正常情況下髖臼是唯一會接觸到股骨頭的唯一部位。而髖臼窩為深處的凹陷不會接觸到股骨頭,因此沒有軟骨關節的包覆
  5. 股骨 : 為身體最長的骨頭,由股骨頭、頸、柄所構成,股骨頭當中有一個小型杯狀凹陷,稱為小窩,此處可容納圓韌帶。大轉子為大型可觸診骨突起,在骨頸與柄的向上延伸處,為許多髖關節肌肉的遠端附著處。股骨較遠端處為粗線,微凸在後方,也是恥骨肌的遠端附著處。粗線上方外側部分隆起的為臀肌粗隆,為臀大肌的遠端附著處。

髖關節的運動平面

六大基本動作 : 屈曲、伸直、外展、內收、內轉、外轉

  1. 屈曲與伸直 (矢狀面) : 髖關節正常屈曲活動度為0~120度,正中姿勢為0度,為髖關節呈現直線狀態。而骨盆前傾的活動度約為30度大部分來自於腰椎的伸直
  2. 外展與內收 (額狀面) : 髖關節正常外展活動度為0~40度,跨越中線的內展活動度為0~25度,皆為開放鏈
  3. 外轉與內轉 (水平面) : 髖關節正常外轉活動度為0~45度,內轉為0~35度

Untitled

三個不同的運動模式

由於髖關節連結在大腿骨與骨盆之間,所以整體的運動方式,都是由這兩個部位的運動模式所決定

  1. 股骨相對於骨盆 : 骨盆固定而股骨上轉,為開放練動作,例如 抬腿踩上階梯
  2. 骨盆相對於股骨的長弧動作 : 為閉鎖練的髖關節動作,使軀幹在相對於穩定的股骨上之活動度達到最大,例如 身體下腰彎曲檢取物品
  3. 骨盆相對於股骨的短弧動作 : 與上述的動作類似,差別在於骨盆的位移為短弧,但軀幹乃是直立的狀態。為了要讓軀幹穩定,腰椎必須往與骨盆反方向轉動,例如骨盆前傾與後傾

扮演穩定上下半身的核心部位

站立、彎腰、行走與跑步時,髖關節有很多提供穩定性的特徵。例如: